自由無價 港樓易升難跌
2021年11月15日

撰文:李聲揚

《信報》曹仁超的名句是「唔好畀500呎綁住青春」,不少新一代琅琅上口,以為曹先生也建議年輕人不買樓,甚至恥笑買樓的是樓奴。這是天大的誤會!曹先生已作古,但多得有YouTube,大家可以重溫該訪問。曹先生說的大意是,不要只買一間500呎樓如此無大志,要「成條街同我掃晒佢」。

筆者無意當樓市啦啦隊,旨在還原歷史。筆者早前出版的新書《事先張揚──一書保平安》中,提到早年的故事:筆者2006年入職外資行做分析員,股市暢旺,2007年拿了20萬港元的花紅,當時已夠付新界樓的首期。但筆者沒有置業,因為筆者的分析員思維,自以為看通世事,認定香港樓價已和一般人收入脫節,負擔比率極高,勢必爆煲。加上當時少不更事,又未結婚,不願被樓按綁住青春。

後來大家知道樓價大升,最後筆者結婚後,2013年「死死氣」再上車,樓價較2007年已升了一倍有多。買樓不久後,和公司的大sales(開幾架法拉利的那種)下班把酒言歡,說起此事。大sales語重心長地教訓我:「少年你太年輕了。那些什麼負擔比率,只是讓你工作寫報告用,拿來判斷樓價,認真你便輸。」大sales還指出我的問題是「太看重死的數字,但了解人性不夠」。當天一席話,我銘記至現在。大sales還有一句金句,稍後開估。

談起往事,因為早前看到金管局的《貨幣與金融穩定情況半年度報告》,傳媒固然要在新聞稿中找點東西寫。我看到的頭條是「收入槓桿比率升至91.8%遠高於歷史平均」「樓價與收入比率攀升至19.6,遠高於1997」「本港家庭負債佔GDP的比重,升至91.8%,再創高位」。傳媒當然應該客觀,但投資決定或分析,必然是主觀。以上種種,就是大sales說的「死數字」了。我們看看,到底背後是什麼回事?

先說「收入槓桿比率亦升至91.8%」,此比率就是按揭供款和家庭入息的比率,很多人以為供樓的拿了收入的91.8%去供樓。

我們看看金管局報告的計法:50平方米單位(以20年期、七成按揭成數計算)的按揭供款與私人住宅住戶家庭入息中位數的比率。

看到問題了嗎?先說供款,20年?現在大多數人都有多長攤多長,我們看看金管局8月的數字,新批按揭,平均年期是330個月,27.5年。

平均按揭比率

另外,七成按揭?貴價樓固然不可能,平價樓呢?大家心知肚明,很多是靠父幹,若首期太細,子女供得吃力,也過不到壓力測試。數字不騙人,金管局的數字顯示,8月的新批按揭,平均按揭比率只有54.3%。

和計算公式相比,現實買家供款年期更長,首期也付出更多,所以公式當然大幅高估了供款。比率「分子」的供款有問題,「分母」的入息呢?相信大家都知道,香港買樓的,不會是中位數收入的家庭。事實上,此現象全世界皆見。

第二,就是「樓價與收入比率攀升至19.6」,這比率坊間又叫「負擔比率」,就是「不吃不喝多少年才夠付樓價」。這比率和按揭無關,但「分子」也是中位數收入,上一段已指出問題。

最後是「本港家庭負債佔GDP的比重,升至91.8%,再創高位」。當然家庭和國家不一樣,但你看美國日本等等,一樣是負債佔GDP極重,卻沒有出現問題,反而很多比率更低的國家爆煲。為何?正是因為美國和日本有實力,才可以借到盡,這和香港家庭的情況一樣。況且,本港家庭的負債,並非韓劇《魷魚遊戲》中欠高利貸,十居其九是按揭,背後有資產支持,甚至可能只是供滿再加按來炒股,但報道對家庭的資產絕口不提。

大sales當年(2013)認為我不解人性,誤以為樓市將煲爆,他爆出金句:「你不明白,自由是無價的」。你看後來的種種辣招,也是為了限制內地人。若沒有這些措施,樓價會更加瘋狂。

雖然近年很多人對香港失望,但有人辭官歸故里,有人漏夜趕科場。在不少內地人心中,和內地相比,香港仍是宜居之地。筆者在星展工作時,不少同事是在香港或外國大學畢業的內地人,若已有家室的,還是想孩子在香港接受教育,也會在香港租樓買樓。

還有,全球資產價格近數十年飛升,主要是因為貨幣政策,錢印得太多。五十年前尼克遜廢除金本位制,本屬臨時之舉,但一發不可收拾,從此法幣誕生,只要不太過火,各國的銀紙要多少可以印多少。還有是2008年的量化寬鬆,以及去年的無限QE,一直壓低利息。這也扭曲了資產估值,例如看看美股,看市盈率好像一直都超貴,但因為利息太低,一直沒有回歸平均值,若走去沽空,早已成為炮灰。

節錄自2021年11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